适应新常态 树立新思路 推动全省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10-21 】 【选择字号:

适应新常态树立新思路

推动全省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省编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

陈益枝

2014910日)

 

   2011年底,我们举办了省编办体制调整理顺以来第一次全省编办主任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省编办主任培训班,已经成为了全省各级编办学习政策理论、交流做法经验、互动答疑解惑、有效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时隔三年,今天把大家请来,举办第二次全省编办主任培训班,主要是考虑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的改革和管理两大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特别是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节点,有许多政策精神、工作要求需要上下贯通,有许多问题需要共同分析、共同解决。一些市县编办的同志也多次提出要举办培训班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举办这次培训班,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回应了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期盼和呼声。借此机会,我结合这次培训班的内容,先谈几点意见:

    一、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全省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29日,习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一次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总书记用“新常态”一词来判断当今国内外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大势,揭示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三大范畴及其构成发生的新变化,既为当前稳增长、促发展明确了目标导向和方法路径,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那么,何谓新常态?我理解,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状态,从我国经济上讲,意味着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以两位数增长不再是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驱动创新增强、经济形势风险显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当然,新常态意味着新风景,习总书记判断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井”,持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决定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新变化,应对这种“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事实上,中央对应经济“新常态”挑战的先手棋就是深化改革。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动作频频,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正起,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可以说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等举措亦是密集推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我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并结合湖南实际,也集中力量开展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领域的“三超两乱”专项治理、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编办与财政联合管控人员经费办法等。这些工作在短时间内迅速铺开,要求高,时间紧,同志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老实说,面对较之过去更大的工作强度、全新的工作方式,一些新加入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不适应,我们多年从事这个工作的同志也有不适应。无论是工作要求,还是推动工作的方式,在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方方面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同志们有了很多的疑虑。有的同志甚至理解不了工作任务的重要意义,把握不了工作的主导权,心里有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这次机构改革的力度要这么大?为什么把握改革的政策要这么严?为什么对转变职能抓得这么紧?为什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这么快?为什么控制机构编制要这么严?为什么要持续地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为什么要突出抓好自身队伍能力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如何分析与评价十八大以来开展的这些工作,需要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准确研判和把握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常态”。

    第一,机构编制工作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将会是常态。在新常态下,党委、政府重视机构编制工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发展全局上对机构编制资源的控制力和调配力越来越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压力前所未有。机构编制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党的领导工作的范畴,不单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习总书记强调,编办是党的重要工作部门,肩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机构编制管理、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重要职责。这对机构编制工作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正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在党的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上一轮机构改革时,全国省级编办都实现了单设,在其他部门都在整合、提倡大部门制的情况下,编办逆势而上,单独设置。十八大以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不断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管理、党政机关网站管理的职能从中央层面都交给了机构编制部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明确中央编办、中央组织部牵头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参加。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中央交办的重要任务。这绝不是哪位领导心血来潮,更不是机构编制部门“近水楼台”。这是中央从战略上考虑作出的重大决定,即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专门的机构和体系来承担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重任,因为行政体制改革成功与否,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我省而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三超两乱”治理等改革和管理工作在全国扩大了影响,提升了知名度。省委、省政府将机构编制工作作为全省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省其他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重大问题,省委书记、省长、其他省编委领导都是亲自研究、指导和调度。我省编办系统的成长及其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有为才能有位”。本轮全面深化改革,编办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党委、政府在以往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的改革任务来看,与机构编制工作相关的任务大概有6大类、近60项内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省编办牵头的改革任务就有13项,参加的有36项。党委、政府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其他有关专项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牵头单位全都交给了编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行政机构改革专项小组联络办也设在编办;同时对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编办工作的信任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发展全局上对机构编制资源的控制力和调配力越来越强。当然,多项改革和管理任务叠加,编办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强度前所未有。市县很多“老编办”都感叹,从事机构编制工作几十年,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忙个不停,又压力太大。我觉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这应该都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一个常态。

    第二,持续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将会是常态。在新常态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应付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每一轮机构改革任务,而是要围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以及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出发,主动积极作为,破除固有利益藩篱,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从而应对经济发展风险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机构编制工作与经济工作虽然不直接关联,但却直接影响并反作用于经济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大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把改革作为应对经济新挑战的“当头棒”,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优化整个体制和社会的资源要素布局,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来共同应对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风险和冲击。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改革旗帜,把深化改革放到突出位置,反复强调。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推动改革的决心、落实改革的步伐都很大,守盛书记、家毫省长多次重点强调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这些都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机构编制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共识是,必须从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谋划和开展工作,始终围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使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面对如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来应对经济发展风险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的课题,我们要认真分析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常态”:一是改革并非是完成改革“规定动作”或任务这么简单。“规定动作”虽然不多,但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机构设置等原则要求很高,而且在政策范围内给足了解决问题的空间。着眼于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大家怎么去把握和思考。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不会松懈。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简政放权,放开市场“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自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后,一直到今年启动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始终是核心,国务院持续不断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以及检查、评比、认定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将是今后改革的常态。三是持之以恒地调整理顺职责关系。部门责任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行政职能“体外循环”等问题,表面上看是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把这些问题放到发展大局中去审视,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影响党委、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调整理顺职责关系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时间节点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行政运行中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这里面涉及到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责关系,也涉及到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必定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加以解决。四是坚持大部门制改革方向,不断优化整合机构设置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理顺职责关系与机构设置的关联程度很高。随着政府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从政府主导发展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行,机构设置必定需要优化整合,大部门制必然是今后改革的长期趋势。如何去把握这个常态,推动机构合并的“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是今后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三,严控机构编制、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将会是常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这是作为一项改革重要举措提出的。在新常态下,改善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不仅仅是少审批几个机构编制,减少几个领导职数,而是要着眼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强化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精细化管理,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落实到位,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近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公开作出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承诺之后,严格规范管理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要求越来越高。守盛书记、家毫省长也多次要求将人员编制只减不增、严格规范管理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这些任务也主要是由编办牵头落实的。过去五年,在严格审批的情况下,我省都增加了不少编制职数,按照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我省财政供养人员比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同时,在领导职数管理上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从我省实际出发,必须要在机构编制上做减法,在领导职数管理上严格规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做到人员编制只减不增、领导职数管理规范,还要想方设法满足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急需,面临的矛盾非常突出,这将成为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期状态。那么,在管理实际工作中,具体面临哪些新常态,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全省各级行政编制数不突破中央下达的限额,事业编制数在2012年底总量内只减不增,并且一级对一级控编减编工作负总责,这一基本面长期不会改变。中央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以及中央编委2013年第一次会议都明确要求中央核定的各级行政编制总额不得突破,地方事业编制总额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由省级政府负责实行总量控制,并在总量内有所减少。这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只能按此要求贯彻落实,不容讨价还价。国务院要求各省每年120日前,都要将贯彻落实“约法三章”的情况报告国务院。二是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按权限和程序审批机构编制,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家毫省长多次强调,要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机构编制审批的自由裁量权。去年,省编委出台了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管理审批的权限和程序。对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保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高压态势,共同推进“三超两乱”治理将形成常态。“三超两乱”治理工作,最初计划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从目前的态势看,严格领导职数管理、“三超两乱”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了省委、省政府优化机构编制管理环境,解决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领域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今年,中央又相继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了审计和干部考核监督等工作内容,部门间协调配合的机制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审计内容方面,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审计署等7个部门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将机构设置、编制使用和机构编制规定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机构编制管理的“紧箍咒”效应明显增强。因此,保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高压态势,共同将“三超两乱”治理推向深入必定是常态。四是在总量内优化调整机构编制资源配置,采取改革创新的办法,是破解人员编制不足问题的主要手段。破解人员编制不足的难题,靠增加编制总量来缓解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肯定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采取改革创新的办法,在总量内优化调整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甚至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使编制总量有所减少。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遇到那些编制的结构性需求时不要去想怎么增编,而要开动脑筋去想怎么在总量内调整,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解决问题。今后没有编制可增,都会是这样。五是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机构编制,推动机构编制公开是大势所趋。中央编委2013年第一次会议要求,要向运用信息技术要编制,这里面除了推动用编大户运用信息技术来压缩人员编制的需求外,还有就是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机构编制,做到精细化管理。中央编办要求加快推进地方实名制系统建设的全国联网。这是一个趋势,我们目前正在推广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今后管理机构编制的主要手段和平台。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遏制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除了监督检查外,机构编制公开也是重要手段,中央对此有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强调要将机构编制公开作为解决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事项,一律公开。这些都是今后的趋势。

    总的来看,机构编制工作无论是在全局地位,还是在改革和管理各项具体工作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常态”。辩证地看待机构编制工作“新常态”,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挑战在于,我们正处于改革震荡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利益交织,各种呼声和要求繁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希望改革取得更大成效,而涉改群体希望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大家都关注着机构编制部门的行动,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我们还处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机构编制部门能否为党委、政府守住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关口,能否为党委、政府腾出更多的财力来解决民生问题当好“守门人”角色,直接关系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长期来看,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仍处于干事创业的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机构编制部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党委、政府对我们工作充分肯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们工作的坚强后盾。同时,随着党委、政府把更多改革和管理的牵头任务交给编办承担,我们掌握和能够使用的工作手段越来越丰富,科学运用好党委、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法宝”,将有力地推动工作向前发展。大家面对新常态,要立足工作实际,准确研判和把握好挑战和机遇,只有科学分析并认清了形势,工作才有方向和思路。

        二、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常态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思路

新常态,是工作的新阶段,也是工作的新起点。新常态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既要从科学分析的形势出发,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变化;又要从本地工作实际入手,全面、客观地领会新精神,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思路。

    第一,必须树立奋发有为的思维常态。联系当前的机构编制工作,重点是要避免三种倾向。一是消极应付的倾向。有的认为,既然改革的“规定动作”不多,机构编制又只能减不能增,那就消极应付工作,改革时在“规定动作”上做做功夫,应付应付上级检查;机构编制既然不能增,也就不问不管,简单而机械地应付重点领域对机构编制的需求。还有的认为,现在机构编制“只减不增”、“三超两乱”治理都是一阵风,等过了这一阵,可能还是按老套路来做,就先放一放,等一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倾向,要坚决避免。二是压头悲观的倾向。有的认为,党委、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一味给任务、压担子,工作忙不过来,做不下去。有的认为,改革和管理工作要求太高,其他部门的诉求一个都无法满足,只当“恶人”不当“好人”,感觉大家都对自己有意见,做机构编制工作做得越来越悲观。应当看到,改革和管理的任务虽然多,但各项工作关联度很高,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有些工作任务必然迎刃而解。同时还应该看到,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强化管理,我们借势借力推动工作大有空间,编办是编委的办事机构,有问题多向编委汇报,把问题汇报清楚,把政策宣讲清楚,自然会取得理解与支持。三是分散精力的倾向。目前,机构编制工作任务很多很杂,有的认为做了这项工作,顾不了那项工作,还有的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放松工作的理由。这些都是错误的倾向,工作再多,只要统筹安排好,人员分配好,也可做得井井有条。省编办今年以来,同时承担省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而且还要指导市县开展相应的改革工作,在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整合内部力量,分成几个工作组,各项工作都做到了按要求有条不紊推进。在新常态下,必须树立起奋发有为的思维、杜绝等靠要的心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好。

    第二,必须树立创新突破的思维意识。长久以来,机构编制工作积累的一些问题,在新常态下,形成了一个消化问题的窗口期。如果不树立创新突破的思维,就跳不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很难拿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举措。必须强化三个意识:一是政治意识。要坚决遵守政治纪律,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持绝对一致,有禁必停,有令必行,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工作中,要经常从政权的角度去对照,机构改革、编制管理是不是更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长期巩固,是不是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二是群众意识。编办工作主要是和部门打交道,不直接面对群众,但我们所做的改革工作,很多都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立场,善于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提出改革举措,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开门搞改革,推进任何一项改革,提出任何一项举措,都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听取民意,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协同推进改革。三是市场意识。新常态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变成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重心、管理方式必须相应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促进部门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权力,从有利于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的角度,考虑部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同时着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宏观管理,加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弥补市场缺陷。

    第三,必须树立转变重心的思维层次。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繁重,但回过头看看,我们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搞机构编制审批、加加减减上面。适应新常态,工作重心必须要转变。改革方面,要将整个机构编制工作更多地转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行政体制改革与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都有紧密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主旋律和主线,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更多转向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而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和抓手就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盯住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和规范审批制度,又要着眼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以及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以改革开辟机构编制工作的新空间。管理方面,要将机构编制管理更多地转到在“减”字上做文章。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和严格领导职数管理,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政治要求。多年来,社会各方面也有这样的强烈呼声。从事业发展大局来看,机构膨胀、人员臃肿,财政负担沉重,长此以往难以为继。要把有限财政资金更多用于发展、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控制和减少政府的行政管理开支。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管理必须在“减”字上下功夫,用减的办法从根本上扭转各方面增加编制的预期,用减下来的编制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减”的同时,规范领导职数和机构编制管理,要在创新管理、优化结构上做文章,不断提高编制资源配置效益。各级编办要在这方面为党委、政府和编委当好参谋、出好主意,牢固树立在机构编制上做减法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坚决在“减”字上做文章。要增必先减,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管理的根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对各级编办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三、按照新常态的要求,切实抓好全年重点工作的落实,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水平

    今年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控编减编等改革和管理各项任务叠加在一个时间段,各级编办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汗水。“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的各项工作已经进入后半程,大家都不能有懈怠之心,一定要继续鼓劲,攻坚克难,切实抓好全年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只有少数几个情况比较复杂的部门“三定”规定还没有审核。下一步,在完成少数难点部门“三定”规定审核的基础上,要抓好改革收尾工作,特别是跟踪做好“三定”规定后续发文、督促实施,以及改革情况总结等工作。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方面,818日省委、省政府已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动员部署,市县两级编办要抓紧制订改革方案。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省以下工商、质监体制调整等工作,重点从转变政府职能、严格在限额内规范机构设置、解决职责交叉分散和行政职能体外循环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特别是对湘发14号文件明确的一系列职责和机构整合调整的规定动作,要不折不扣执行到位。根据家毫省长的指示要求,改革方案要在10月底前报送。大家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报送方案,今年年底前必须完成改革任务。

    二要按程序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省本级已完成了行政审批目录的报审,即将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公布。市县两级要加快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工作进度,尽快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坚决调整,逐步废止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特别要注意清理在法律法规之外、由红头文件设定的审批事项,切实堵住“偏门”,消灭灰色地带,促进行政管理更加规范。要持续做好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市县要切实做好承接工作,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变向审批;明确由市县审批的,要接好管好。要全面开展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重点探索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和并联审批试点。

    三要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正在推进,但全省进度不统一,进度慢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事业单位实质性分类工作。在分类的基础上,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在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两个不突破”的前提下,对涉及的职能调整、机构整合、人员编制等问题进行统筹研究,抓紧推进,切实解决行政职能体外循环问题。要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力度,重点做好文化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探索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办法。对一般性公共服务原则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财政向社会购买,不再通过增加编制进行支持。

    四要做好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各项工作。各地要规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管理,确保行政编制总额不突破中央下达的限额,事业编制总额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只减不增。要加快全省各级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的采集录入进度,严格落实人员编制与经费预算联合管控办法,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明确的管理程序要求,确保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经费自理事业单位、职能萎缩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只减不增,经费自理事业编制转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也要严格控制。坚持“要增编、必清理、先减法、后加法”的原则,对职能未作大的调整、工作任务没有大幅度增加、内部还有空编、编制未分配完、没有拿出编制使用情况评估意见和内部挖潜具体措施的部门,机构编制部门不受理和研究其增编事项,确保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

        四、着眼适应新常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按照统一部署,市县两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快进入扫尾阶段。大家要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运用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编办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使工作作风明显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一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机构编制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好的班子和队伍是决定因素。在座各位都是编办主任,这里就有一个抓好班子和带好队伍的问题。抓好班子,重点是执行好民主集中制,一把手发扬民主,要善于倾听意见,这是一个方面,副职尊重一把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这至关重要。要逐步完善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责任分工、与群众联系等机制,在班子中形成讲团结、讲协作、讲风格的合力。带好队伍,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锻炼和教育管理,打造一支政治和业务过硬的干部队伍。

    二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家要有效履行好职责,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要引导干部职工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生活追求,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学习机构编制工作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现在有些地方在汇报工作时,总是习惯性地把存在的问题归结于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法规不全,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内总会找到解决答案,关键是看我们学习掌握了多少、理解运用了多少。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工作中,着力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切实提高执行能力。执行即落实。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提高执行能力,通过强有力的执行,把工作任务一项一项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级编办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各项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处(科)室,明确到岗位,责任到人头;要突出重点抓落实,紧紧抓住改革和管理各项任务的重点,凝心聚力,着力推进,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树立典型抓落实,善于总结探索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发现、树立和培养先进典型,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四要注重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既是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巩固自身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各级编办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自觉性。无论什么岗位、什么人都要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要把规章制度落实到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严格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么多。总的来说,希望通过这个班,大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提高,回去以后把工作搞得更好。(来源:湖南机构编制网)

编辑:冯晓静